讲习所副所长尹怀斌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发文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2-01浏览次数:331

    近日,湖州马克思主义讲习所副所长尹怀斌博士的论文《从“余村现象”看“两山”重要思想及其实践》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第7期发表。现予以全文转发:

 

 

从“余村现象”看“两山”重要思想及其实践

 

尹怀斌

(湖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州 313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余村从“矿山经济”转向“生态经济”,走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以农村微观样本呈现了“两山”重要思想的当代实践意义。转变发展观念是余村实践的灵魂,辨别两种“富起来”的价值内涵及境界是余村观念转变的关键;产业结构向生态经济转型、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是唯一正确的实践路径;提升发展能力和质量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余村经验的理论启示在于科学评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资产、全面剖析现代生产力结构、深刻反思“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的发展目的论。

关键词:余村现象;“两山”重要思想;实践;生态经济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余村舍弃“矿山经济”, 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践过程,我们称之为“余村现象”。“余村现象”的本质在于启发我们深思“发展的实质”,应当确立“怎样的发展理念”,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以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发展质量的方向性,以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的性。考察余村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完整呈现“余村现象”,深入探析余村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经验做法,对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余村现象”的历史还原

改革开放以来,余村从“靠山吃山”、“卖石头”向“养山用山”、“卖风景”转变,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转变为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富起来,从灰色“矿山经济”转向绿色“生态经济”,成功实践“两山”重要思想,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强村富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灰色经济”时代的到来

解决温饱问题是余村走上灰色经济之路的直接推动力。1976年余村为解决温饱问题,就地取材,开山取石办石灰窑;石灰渣可制成砖头,又开办了砖厂。十年后,江浙沪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水泥成为主要建筑材料,余村适应市场需求,炸山毁林开矿、建水泥厂。余村的石矿质量好,是制作高标号水泥的极佳原料,当时村里和周边共建有3家水泥厂,原料供应主要来自余村石矿,全村280户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有劳动力在矿区务工,村民为运输石料购置的拖拉机多达几百辆,兴盛的水泥产业、红火的生产情景,使余村迅速成为安吉全县有名的“首富村”, “村里一年的纯收入有100多万,最高时达到200多万,这在当时可不得了”[①],令人羡慕不已。在当时矿山就是余村人的“命根子”,凭借自己特有的自然资源,以“靠山吃山”的方式,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富”了起来,村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2.“十字路口”的艰难处境

1998年国家实施太湖蓝藻治理专项行动,安吉完成南太湖治污“零点行动”;2001年安吉确立“生态立县”战略;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赴安吉调研强调“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像安吉这样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要把抓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努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1];同年,安吉通过《关于生态县建设的决议》,开展“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工程。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安吉县主要收入来源的造纸、化工、水泥等行业,因生态破坏性强、环境污染重,被纳入生态治理的范围内,必须关停。余村作为太湖水域重要源头村落,加之以石矿、水泥行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生态环境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突出,面对着发展道路重新选择的困境:关停矿山水泥厂意味着村集体经济、村民个人收入将失去主要来源,大量释放出来的闲置劳动力将何去何从;如果不关停,则违背绿色浙江、生态立县的战略部署。2003年至2005年,余村痛下决心,陆续关停了矿山水泥厂,村集体经济收入降到60万以下;近半数村民失去收入来源。当时村民和村干部对失去致富“命根子”都有或多或少的抱怨情绪,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生态建设的战略意义,认为放弃矿山经济这一“金山银山”是“无奈之举”,陷入了未来如何发展、怎样走上生态之路的迷茫困境和艰难处境之中。

3.“生态经济”时代的转折

2005年815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余村调研民主法治村建设,当问及村里经济收入状况时,村干部汇报说为了还一片绿水青山村里关停了矿山水泥厂,虽然收入大不如从前,“但我们正在着力打造‘竹海桃园——休闲余村’的品牌和农民朋友借景发财——开发‘农家乐’”[2],此时的余村对于自己的选择还没有充足的把握和信心。习近平对余村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下决心关停矿山就是‘高明之举’,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长三角有多少游客呀,安吉距杭州一个小时,距上海两个小时,生态旅游是一条康庄大道。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要学会放弃,要知道选择,发展有多种多样,安吉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对,走得好”[2]。“安吉最好的资源是竹子,最大的优势是环境。只有依托丰富的竹子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变自然资源为经济资源,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走经济生态化之路,安吉经济的发展才有出路”[1]。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余村人改变了“无奈之举”的看法,对自己的选择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坚定了走“两山”发展道路的决心。余村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放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就是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走转型发展的道路。

由此可见,“余村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植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和实践进程之中,与习近平关于“两山”辩证关系三阶段的科学认识[3]198相一致,从“矿山经济”到“生态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以农村微观样本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的时代转折。考察余村经济社会变迁史就是以微观视野审视反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本身,余村实践及其经验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探索的普遍性特征。

三、余村实践及其未来发展

十余年来,余村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取得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实践效果,切实感受到新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的战略意义。余村人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按照您十年前来余村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做了以后,如今过上了睡在梦中都会笑醒的好日子”[③]。余村实践的结构性要素如下:

1.转变发展观念是最重要的实践条件

转变发展理念是余村实践的灵魂。余村人通过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比较,为这一理念的转变奠定了实践基础。过去凭借“靠山吃山”富起来的余村,很快就尝到了苦头:水泥厂污染空气环境,到处是灰;山林破坏、水土流失;炸山开矿、伤亡事故不断。如今余村通过关停矿山水泥厂、封山护林,创造优良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休闲产业,以生态经济新业态实现了“养山用山”、“强村富民”的新发展。真正从思想观念上领悟到“两山”的辩证关系及历史逻辑: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物质财富及一切生活条件的创造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限度,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辨别两种“富起来”的价值内涵及境界是余村观念转变的关键。过去余村富起来靠的是以石灰石这一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第二产业,“绿水青山”遭到严重破坏,收入增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低,这种“富”的价值境界处于较低层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对立,就其价值内涵而言是一种相对的“贫困”。现在余村富起来靠的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优势,不再局限于某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夺,而是以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生活环境改善为基础,发展竹产业、乡村休闲产业等绿色产业增加收入,改进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这种“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是具有深刻生态文明理念的富有,这种富起来的理念是未来发展的特征。在前者,自然是人奴役的对象,无限制地开发利用,结果是人和自然都受到伤害;在后者,自然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奴役自然等于奴役自身,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两种观念的最根本差异在于人与自然实践关系的合理建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自然律为限度。人作为实践主体,其社会结构的建构运行,应当遵循自然律,体现在人文精神领域,就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两山”重要思想进入精神世界,使人们的精神富有起来,培育价值自觉、丰富价值内涵、提升价值境界,就能为新的发展方式及其实践提供精神力量。

2.产业结构向生态经济转型、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是唯一正确的实践路径

发展生态经济是余村实践的核心。余村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最早实践样本,也是浙江省最早发展“农家乐”的地区之一,多年来从村域规划、生态治理、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民生等各方面全方位践行“两山”重要思想,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4]153

余村实践的整体思路是:精准定位产业方向,科学规划村域功能区,封山护林创造最佳生态环境条件,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使生态环境优势高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主要实践路径包括:科学合理制订村庄发展规划,特别是针对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要素,提前规划好未来50年的用地。余村以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发展为主线,整合全村生态资源,将全域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美丽宜居区、生态旅游区和田园观光区,现有民宿、农家乐、漂流休闲、景区游览、果蔬采摘等休闲项目,乡村旅游观光成了经济创收的主要途径,优美生态环境成了“摇钱树”。通过发展生态产业使村民的山林、农田、农产品、住宅等都能为其带来收入财富,实现卖风景的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创建,2016年成为3A级“村庄景区”,2017年起争创4A级“村庄景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升吸引力。从实践成效看,2016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80万,比2005年的91万,增长近4.2倍;村民人均纯收入2016年达35895元,比2005年的8732元,增长4.11倍;80周岁以上长寿老人,十年来增长3.2[④]。余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绩使其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和“两山”重要思想的实践样本。

3.提升发展能力和质量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余村作为“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十余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使余村成为“聚光灯下的余村”,来自省内外的考察学习团队日均达15个左右[⑤]。余村深感自身发展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以“两山”重要思想指导未来实践,持续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需要确立问题意识,不断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发展能力和质量。

其一是,培育生态经济品牌竞争力。余村现有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还不够丰富,不能很好满足各类消费群体休闲需求;与周边区域生态经济、休闲旅游项目相比,没有明显的特色优势。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空间仍然很大,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项目短板。村内现有“两山”会址、文化礼堂、民宿农家乐、田园观光、荷花山景区、漂流、果蔬采摘等多个项目,但这些项目往往季节性强,缺少吸引少年儿童的有特色的娱乐项目,所有项目较为集中,游客来村游览休闲停留的时间短,主要是“吃一餐”或“住一晚”的消费模式,加之周边旅游休闲项目较多且多具雷同性,无疑大大制约了余村休闲经济发展,当前虽然有不少考察团来村考察调研,但多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考察活动为主,为余村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多。为了能够留得住客人,打造3天以上“吃住娱乐健身养生”一体化的生态旅游服务业格局,余村正在筹划扩展的项目,包括打造天禄“亲农谷”露营项目、山地徒步体验区、水库生态旅游区、创意产业区、商业街等,提升乡村生态旅游品质,解决现有的突出问题。如何能够利用好有限的村域空间,优选投资项目,打造项目特色、形成区域间错位发展优势,将是余村未来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首要课题。

其二是,加强生态民生建设。余村坚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⑥],生态环境优势不仅要向经济优势转化,而且也必须转化为民生优势。优质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典型的公共性特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公平的享有,这是最基本的民生福祉;将优质生态环境进一步转化为每个村民创业致富、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创造美好生活的发展福利,则是更高层次的民生福祉。当前,余村创造了生态环境优势,但村民依靠生态环境优势创业致富的个体差异较大,还没有让每一家农户的山林、农田、农产品、住宅等都转化为收入,得到相应的实惠。因此,如何搞好生态民生建设,缩小发展差距,增进个体获得感,推进环境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统一,让每个人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的,将是余村未来发展要解决的深层问题。

四、余村经验的理论拓展

1.科学评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资产

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两重性,根据其可否再生的特点应作区别对待。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经济价值应当以其生态价值的维护为限,过度开发利用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破坏。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实现将不可避免造成其生态价值的丧失,持续的开发利用必将导致资源的枯竭。由此可见,对于自然资源资产来说,其经济价值是可以作市场化估价的,但其生态价值则是无价的,也是无法准确评估的,因此,其生态价值是第一价值,处于优先地位,规定经济价值的实现方式和程度。余村拥有石灰石这一种宝贵自然资源,它既有经济价值,也有生态价值,但却不可再生,两种价值不可同时获得,为了经济价值开采它必然破坏森林植被,危及其生态价值,即使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也会留下“硬伤”,“靠山吃山”终陷绝境。余村还拥有竹子山林这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它同样具有双重价值,但最重要的是此类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两种价值可以同时实现,“养山富山”才能“用山富民”,进入佳境。因此,从自然资源资产与生态系统的内在关系来评价,余村应当选择后一类自然资源作为自身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吉最好的资源是竹子、最大的优势是环境,嘱托要把生态建设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发展的原因。

2.全面剖析现代生产力结构

“两山”重要思想蕴含新的生产力理论,启发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生产力的结构要素。现代生产力理论的核心精神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⑦],基本逻辑是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成为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和重要依据,实践目的是恢复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不仅是不可缺少的生产对象,也是制约生产的客观条件,以自身的稀缺性、脆弱性,甚至是不可再生或难以修复的特性,成为一个规定性要素,制约着生产力系统中其它各个要素,比如,对劳动者的健康及持续获得生活资料的制约;对生产要素组织形式的制约等。作为生产者的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渗透控制征服的过程中,在展现自身威力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困境,走出危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以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实现方式。劳动以及劳动的组织形式不能仅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根据,必须拓向自然,没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能源的支撑,劳动将失去最基本的对象和最重要的条件。“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5]85,人在其中呈现自身的本质、实现自身的价值。人类凭借自身的知性能力认识利用自然律,为自身创造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但知性能力的局限性在于它无法为人类社会体系的建构运行提供最高价值根据和实践原则。因此,现代生产力发展不能满足于“知性水平”,必须以实践理性的自律,即自由法则,规范限制“知性的自大”,将人类实践主体自我建构的一切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力量置于道德律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价值规范的关怀之下,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设定伦理原则、培育道德力量。自然科学及其成果的实践运用,由此拓展了的人类生产能力,必须纳入善和美的价值审视和道德关怀之中,否则必将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灾难。马克思在批判资本造成劳动的异化、人与自然及其关系异化的问题上指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6]90,所要表达的正是人类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性力量,由其掌握的科学知识、方法的运用必须以在科学精神上的统一为前提,这种科学精神体现在对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命运之至善价值的关怀和追求之上,以此来引领人类社会变革造成劳动异化、人与自然及其关系异化的生产方式、制度体系,创造人与自然共同解放、和谐共生的新社会形态。

3.深刻反思“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的发展目的论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日益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深层内涵及目的的理性反思,“两美”的标准和本质成为反思的核心。“美丽乡村”之“美”不是美在村民住宅整齐划一的外部改造修缮,不在于城市化的建设标准,不在于使乡村失去“底色”,不在于使每个乡村及内部规划失去个性和特色;而是美在创造生产生活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美在人人共创共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并为乡村建设提供持续不断的经济支撑条件,培育发展的内生动力;美在民生改善,人人共享发展成果,让每个人有创业创富的机会平台;美在人文素质、精神家园的深层境界和文化支撑;美在民主法治建设,干部带头创业、服务创业的能力和责任担当。“两美”在本质上是“两山”重要思想实践的体现,“两山”重要思想为创造“两美”提供了方法论,“这‘两座山’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生态环境的本身,还可以延伸到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上。”[3]198建设“美丽乡村”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在于让每个村民都得到绿色发展的实惠,提升每个人的获得感。只有增进人们的获得感,才能为人们的幸福感创造条件,让人们追求幸福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俞文明习近平在安吉调研时强调“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N].浙江日报,2003.4.101

[2]陈毛应希望安吉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习近平同志在安吉考察侧记[N] 今日安吉,2005.08.181

[3]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wo Mountains” and its Practice From “Yucun Phenomena”

YIN Huai-bin

(School of Marxism,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Yucun achieves the win-win green roa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from "mine economy" to "ecological economy", which shows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wo mountains" in rural micro sample. The soul of Yucun practice is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whose key is identifying the value connotation and realm of two kinds of "rich". Transform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ecological economy and completely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right practical path. Enhancing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nd quality i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The theoretical inspiration of Yucun experience lies in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sset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modern productive forces, the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teleology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good life".

Key words: Yucun phenomena; important thought of “two mountains”; practice; ecological economy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湖州市为例”(16@ZH005)的阶段性成果;2016年湖州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预研究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脉络——以《之江新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文本解读”(2016SKYY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尹怀斌(1977-),山东潍坊人,法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①]参见2015年1月余村53位村民代表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题为“向习总书记报个喜”的信。

[②]根据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来安吉余村调研时的讲话录像资料整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之后这一重要论断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内容不断丰富,呈现体系化特征,发展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这一意义上,余村被称之为“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

[③]参见2015年1月余村53位村民代表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题为“向习总书记报个喜”的信。

[④]所有数据根据余村文化礼堂内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⑤]来源于与余村村干部的座谈交流。

[⑥]2013年4月8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提出。这一论断进一步丰富了“两山”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关于民生问题的理解,改善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民生内容之一,生态环境本身的公共性、普惠性特征,决定了经济社会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蕴含“通过生态环境正义推进经济社会正义”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境界。

[⑦]参见2006年5月29日习近平在浙江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