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网专访第四届“陆增镛教师奖”获得者陈维杰副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5-01浏览次数:232


  97日,学校新闻网刊登了对我所陈维杰副教授题为《教师节•榜样的力量(3)丹心育桃李 润物细无声——访第四届“陆增镛教师奖”获得者陈维杰副教授》的专题采访,该报道就陈维杰副教授长期以来在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上的探索进行了深入访谈,现全文予以转载。

  陈维杰现为马克思主义讲习所副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理事、湖州市哲学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思想理论课教学工作,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曾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被评为第二批湖州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优秀人才(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合著《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成果。

图片10.png                     

                   

    记者:陈老师,您在思政教育专业也算是一位资历颇深的老师了,能不能简单地谈谈您从教十几年来的教学课堂研究成果有哪些呢?
  
    陈维杰:应该算不上什么教学成果,只能说我一直是在努力尝试一些教学改革。老师总得要想办法把自己的课上得让学生满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教书这几十年来多多少少地积累了些许教学经验,更多的可能是可供借鉴的教训。 


    我的教学改革最早始于2003年。这一年,我作为负责人主持一门校级的重点课程——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进行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我思考如何推进这门课程建设的水平?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当时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在于改革原有课堂教学方法上。于是我们采用了当时在思政专业教学领域还比较新鲜的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采集大量文本和后来的视频教学案例,并紧扣社会热点问题,自行编写教学案例资料,较好地体现了思政课与时代性的相结合。2008年教育部举办首次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案例征集活动,我编写的教学案例有幸入选。


    这一时期,我作为核心成员先后参与由熊晓红教授主持的省、国家级精品课以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2010年起,我的教学改革开始由公共课向专业课转变,而我所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成为校级首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经过两年的整体教学设计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已经从传统的“知识论教学理念”转变为哲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从追求体系完整性到与高中教学实现无缝衔接;教学手段也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尝试“互联网+课堂”教学,利用学生手机终端进行教学,对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年后这门课程顺利晋升成为校级教学模式示范建设课,2014年成为校级教学模式改革示范课。在这些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先后成功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校思政理论课专项任务课题1项和浙江省高校课堂教改项目1项。目前我还主持校级通识核心课程1门和校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门。


记者:我们都知道老师您主讲的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那这门课在整个思政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

    陈维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我们思政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对于整个培养方案中的其他课程以及后续课程起到一个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如果这门课学不好的话,在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中就会感到有压力,所以提醒同学们一定要努力认真学习。学习这门课,主要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与解决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考问题的方式。这门课的育人作用就在于培养理性的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把自己的判断建立在充分的理解和坚实缜密的论证基础之上的人,成为具有哲学素养也就是会批判性思维的人。
  
    记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的精品化、特色化肯定是离不开老师您的个人努力的,能否为我们简单谈谈您为此都做了些什么呢?

    陈维杰:在试点课前,我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授课,还是从“知识论”的观点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就仅仅理解为是一门课程、一门体系;而试点课开展后,我发现我原先坚持的“唯知识论”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怎样让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活动具有提高学生能力、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作用,这成为我着手课堂教学改革须完成的首要任务。针对此项改革目标,我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中规中举开始向多模式并用发展,逐渐形成了当前课堂教学的四大环节:第一环节是清理地基。即依据学生在高中已有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单原理的基础上,与同学们一起回顾高中所学的知识,并阐明高中教材的疏漏及不完整之处;第二环节是导入新课。这是在清理地基之后开展的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三环节则是方法起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仅仅只能从书本的角度去理解,只把它当做是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把它运用于实践之中,这也是我在这门课的授课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够达到的目标之一;第四环节,也是最重要的,是要“理论反思”。哲学并不是教人标准答案,而是培养人独立思考不惧权威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亦不是一个陈旧的、僵化的知识体系,它需要在不断的批判和创新中不断进步。还有就是针对现在课堂上同学们被手机“绑架”沉迷手机的现象,我决定采取疏导方法,采用清华大学的教学软件,把手机从游戏聊天机器转变为课堂上师生活动学习的工具。这是我们学校首次此类教改尝试,引起了学生很大兴趣,也受到校内外媒体的一定关注和相关报道。当然这仅仅是一次尝试,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仍需努力。
   
    记者:不少同学说您在整个专业的教师队伍中是人气最高的老师之一,每次您出现在马克思主义讲习所的集体活动中都是掌声雷动,您能说说您这么受学生喜爱的原因吗?
    
    陈维杰:人气可能主要是来源于同学们对于老师的厚爱。但在这方面我感到十分的惭愧,因为这是作为一名老师所应该做到最起码的事情,而不应该被当做一个特殊的现象来对待。不少中外教育家早就强调过这一点:努力记住每一个同学。这是我从教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守的课堂习惯。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都尽力多地去记住学生的名字。有人觉得陈老师能记住很多学生的名字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好,但实际上我记忆力也不算多么出众,主要是我用心地去记忆,想尽各种办法地记忆,因为在课堂上老师能够准确叫出你的名字,这无形中拉进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这不是个人特色,而是教师应该去做到的起码的要求。可能只是因为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比较功利和浮躁,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些教师可能不会去做,但我还是相信我这么做的是有它意义所在之处。
    
    记者:陆增镛教师奖作为我们学校对一位人民教师所颁发的至高荣誉,您觉得这份奖对于自身的教育事业有什么意义呢?
  
    陈维杰:最大的意义就是在于它是对我从教十几年来的肯定,但我仍旧感到十分地惭愧。因为我在科研方面与其他同事相比一直是一个“落后分子”,也没有多少高水平的课题论文发表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虽有上升但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很荣幸学校能够给予我这样崇高的荣誉,我也很珍惜它。就长远来讲它会激励着我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我将继续为改革和发展我校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工作而持续努力。

 

学生记者:黄洋

 


http://www.zjhu.edu.cn/Info/View.Asp?id=2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