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来我所做学术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5-01浏览次数:228

2017年4月22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做客湖州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名家系列讲座,作题为“16-17世纪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及其启示”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讲习所副所长尹怀斌主持,我所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图片4.png

 

 

尚智丛教授首先介绍了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发生过程。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有汉唐时期的佛教东传、明末清初的天主教文化东传和鸦片战争之后的西学东渐。16—17世纪中西科学文化交流是在明末清初的天主教文化东传时期,也是东西方历史的巨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不仅是在宗教方面,西方的科学思想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尚智丛教授论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建树16—17世纪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学术建树体现在新知识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即格物穷理之学,以及新的认识论原则与认识方法的原则,即格物穷理之学原则。

尚智丛教授分析了格物穷理之学及其原则的历史地位。格物穷理之学及其原则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前近代形态”,其强调了演绎推理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强调了知识的统一性,与古代科学有差别;强调人们要从经验出发,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归纳方法和实验方法,所以与近代科学也有差别。格物穷理之学及其原则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作铺垫和基础,尤其是对王锡阐、梅文鼎、方以智等人的思想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促进了中国的学术变革与社会变革。

尚智丛教授最后指出了16—17世纪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和格物穷理之学及其原则的启示。第一,社会大变革需要学术先行。第二,交流促进变革,而根本动力来于内部。科学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的学术变革与社会变革,而变革的根本动力来于内部。第三,学术需直面社会重大问题。当代中国的学术要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根源及解决途径。第四,只有不断吸收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不断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遇到具体问题也需要在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下进行分析。

尚智丛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视角新颖、观点精辟,讲解深入浅出,激起了在座老师和同学的浓厚兴趣,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讲座结束后,在座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讲座大大增进了我们对于16-17世纪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碰撞及其影响的了解,深受启发。